×
魅力安居

首页  > 魅力安居 > 古城旧事

安居考古小记

安居历史悠久,自远古以来,人类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古代文化。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三江(嘉陵江、涪江、渠江)流域考古调查及文物普查中,发现、发掘了一些古生物化石及古文化遗址,为当地历史文化面貌的复原,勾勒出了一个粗略的轮廓。

古生物化石

1977年10月26日,在铜梁赛龙乡波仑村四社修建水渠开山取石时,发现古生物化石。社里报告安居区公所后,由区公所电话告知县文化馆。文化馆的文物管理干部前往调查处理,在岩石中清理出部分古生物化石带回作标本。在清理发掘的同时也做文物保护宣传工作。28日,该乡五星村一社村民赵栋良修建沼气池时,在离地面一米左右处发现古生物化石,随即报告相关部门。也是由文物干部前往发掘处理,清理和收回部分古生物化石带回做标本。

这两处古生物化石后经相关专家鉴定为恐龙化石,大致在中生代的侏罗纪至白垩纪之间,距今约一亿九千五百万年至一亿三千六百万年前、一亿三千六百万年至六千五百万年前。恐龙化石对当时古环境和古气候的修缮、对地质历史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此外,恐龙化石形成反映古环境、古气候的岩石标志。由此说明,安居在中古代时就已经形成了中生界的地层,有古生物活动。

葫芦嘴遗址

1986年12月,重庆市文化局委托重庆市博物馆举办文物普查干部培训班,结业时完成重庆市属三江流域田野考古实习考察时,涪江小组一行在林必忠、冯庆豪等辅导员的带领、指导下,在铜梁安居涪江支流关溅河(琼江)南岸葫芦嘴一级台地,采集刮削器一件,以扁平砾石直中部多次打击石片为器,石片角约115°,略呈三角形,端凸刃,经单面多次修整,可见半锥体及弧纹线,长9.6厘米,宽17厘米,有使用痕迹。细绳纹陶片有两片,质地较为粗松、厚薄不等,红色为主,外壁拍印的细绳纹。据了解,该处为一砖瓦厂,近年来在取土烧砖中从黄泥土层中也偶有发现细绳纹陶片和石器。观察取土坑断面,土色较纯净,为亚黄色少量含沙泥土,其中陶片等包含物极其零星。经钻探,黄泥层下即为红色泥岩层。

后分析,在石器制作工艺上为新石器时代遗物。从陶片分析其时代或许会晚至早期青铜器时代。故而此处在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器时代即有远古先民在此生活或活动。

王母石崖墓群

1987年铜梁文物普查时发现,位于安居镇波仑村北300米、小地名王母石的小山坡上,发现一崖墓群。崖墓共29座,分布于约6000平方米范围的岩壁上,均被盗扰。墓门作三层门楣,墓室为长方形弧顶单室。其中一座墓长5米、宽2.6米、高2.4米,后壁龛内有阴刻鱼纹、房屋建筑等图案。个别墓壁在门楣上施仿木结构的斗拱雕饰。据其特征,墓葬年代大致在东汉至六朝。墓葬的雕刻艺术等历史信息对研究汉代安居地区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胡尧臣家族墓

1982年3月,铜梁糖厂在位于安居火盆山修建酒精库房时,先后两次发现明代石椁墓11座。厂里报告相关部门后,由县文化馆干部叶作富、于江前往清理发掘。

第一次发现石椁墓6座,前4座墓室相连,第三号墓室中出土数十件成套石制仪仗俑、侍从俑、明器家具;后两座墓室中清理出陶俑残片20余件,在离墓门两米处发掘墓志一盒。出土时二石相合,用铁箍箍在一起。志盖长78厘米、宽78厘米、厚7厘米。上镌篆书“明敕封太孺人胡母朱氏墓志铭”十四字,竖写,四行。志石长78厘米、宽78厘米、厚7厘米。题为“明敕封太孺人胡母朱氏墓志铭”。志文楷书,竖行,满行50字,34行共1545字。由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光禄寺卿遂宁梓谷黄华撰。万历元年岁次癸酉十二月初八谷旦。孝子胡尧臣等刻石。志载,墓主胡(尧臣)母朱氏生于成化壬寅年八月初七,卒于嘉靖乙丑年二月十二日,隆庆庚午年正月初二日葬于城东火峰山之麓。

第二次在前次发掘处的右侧,发现石椁墓5座,墓室相连,前殉葬坑相通,每个殉葬坑都有不同数量的石制仪仗俑和石制明器。第七、八座葬坑各出土一乘八人抬四方大轿肩舆俑,通长49厘米,高40厘米,轿顶系另件安装,轿的左右各随一仆,轿夫头戴圆盆尖顶红色毡帽。第十、十一座殉葬坑各出土一乘四人抬四方大轿肩舆俑,通长43厘米,高31厘米,轿顶系另件安装,轿夫头戴圆盆圆顶毡帽。墓室头部出土青砖一匹,上刻有”隆庆四年(1570年)正月吉旦立”等文字。

胡尧臣系安居人,官至河南巡抚。其家族石椁墓群两次出土墓志、石制仪仗俑、石制明器等物共150余件,涉及了明代葬制、民间风俗、官场礼仪、地方士家、服饰等多方面的情况,是不可多见的实物资料。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岁月的安然居所

相关链接